雜談開放類

回主頁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許率真

中郵會訊(總1580頁)

       香港2001郵展設有開放類展品,相信香港的郵友們對開放類巳有一定印象和自己的見解。

  開放類是郵展各類別展品中的非正式部分,屬試驗性質,尚在探索時期。有的集郵權威頗看好開放類,認為有發展前途,值得給予重視。但也有不少集郵家瞧不起開放類,視為“另類”,說這算什麼玩意,我隨時可以編出好多部。你呢?怎麼看?

 有人說開放類最重要的是選題要新,構思和處理要有創意和新鮮、新穎,盡量發揮作者的想像力,讓人感到精彩;素材的珍罕性在開放類展品中不那麼重要。但也有人認為珍罕性在開放類也非常重要,不但其中的郵品要比珍罕性,即使是非郵品的素材也要講珍罕性,盡可能用較難得的。一個“新”字,一個“珍”字,兩者誰更重要?

  對開放類展品中的信息可否重覆,也有不同見解。有人認為,開放類允許使用非郵品,是為了彌補所用郵品的信息空白或不足,如果郵品中巳有某種信息,就不要再使用同一信息的非郵品,以免信息重覆。譬如已用了某種臉譜郵票,就不要再用同一臉譜實物。也有人不贊成太絕對,要是實物素材很精彩,又是重要章節,信息不妨重覆,加強美感,加深印象。

 很多人認為,開放類既然是集郵展品,就一定要有“郵” 味,其中郵品要佔50 %以上,非郵品的素材也要有些“郵”的味道,譬如請柬、賀卡、菜單之類的素材,盡可能貼有郵票蓋有郵戳。也有人提出,50 %以上是以郵品件數計,還是以素材所佔面積計?有的素材佔位置小,有的規格很大,按件數計不合理。還有人認為,素材可具體分三類:一是所有正式類別許用的正規郵品;二是各種與郵政有所關連的收藏品,如紀念封,蓋銷而未實寄的封、片、簡、郵折,郵戳卡,手繪封之類的非正規郵品;三是其他非集郵素材。如前兩項占多數,就較有“郵”味了。   

  關於開放類的組集方式,瑞典集郵專家沃爾伯格來華介紹開放類展品時,說有三種:一是自由式;二是專題式;三是社會集郵式。有人認為組集方式勿須模式化,可以採取自己認為適宜的方式來編組,不要受束縛。

 開放類展品使用的貼片,應是標準貼片。也有人認為開放類可用實物、非郵品,用的貼片可稍有自由,用標準貼片的倍數,如2貼片或4貼片那麼大,但最大不能超過一個標準展框(16貼片)的面積。

 FIP對每部開放類展品的規模沒有統一規定。中國1999世界郵展是定為3至5框,也有別的郵展定為1至5框。

  由誰來評審開放類展品,FIP也未作規定。意大利1997米蘭世界郵展規定,開放類的一半分數(50分)由參觀者打分,另50分則由特聘的集郵家、藝術家、通信專家、新聞記者組成的小組打分。但中國1999世展和香港2001郵展都是由一部分郵展評審員進行評審。

  開放類展品怎樣打分也沒有統一規定。意大利1999米蘭世展是:主題、選用素材的創意及情節拓展45分,集郵素材的品相與引人入勝的程度30分;郵品外觀25分。北京市集郵協會製定的開放類評審規則是:處理和創造性40分;素材的新穎性15分;知識20分;品相和珍罕性10分;外觀印象15分。

 筆者以為,開放類展品既然不那麼規範,應該講點趣味性,能引人入勝,這應給一些分數。

        開放類集郵在北歐已有十多年歷史,但它畢竟還是集郵的新鮮事物,許多問題都在摸索中。

 

 

  回主頁